01、觀念要革新
大家都知道,鄉村的發展離不開人才,而大多從鄉村出來的年輕人根本不愿意再回到鄉村。即便掙錢了,找到了好工作了,也很難再回到那個鄉村了。
對于留守在鄉村的老人而言,晚景最為凄涼的卻往往是孩子考上大學,畢業后又進城就業的情況。
還有一種就是,老人把一輩子積蓄都留給了孩子,希望孩子能在城里買房、成家。這貌似也成了鄉村里的一種風氣,家里的小洋房怎么也趕不上城里的小兩居。這樣的風氣吸干了老一輩的所有積蓄,就為換孩子一個不要做“光棍兒”。幾代人的全部積蓄源源不斷輸入到城市的鋼筋水泥中。繁榮了城市,吸干了農村。
為什么“成功”進城后的子女反而不能更好地孝敬父母?為什么明知子女進城后不能反哺養育之恩,父母們還會義無反顧地讓子女離開?
大部分的鄉村還存在,村民無法自力更生的現象,所以還是凈流出的居多。只有摒棄一些守舊的觀念,才能守業、創業、和就業。
02、產業集群
鄉村本身就是有活力的,只不過需要有人來把這些活力通過產業和業態帶動起來。除了要摒棄守舊的觀念以外,要讓鄉村熱起來,還需要有主營的帶動產業,和老百姓穩定就業的收入來源,找到干事的帶頭人。
在鄉村各產業里,最集中的還是農業一產的問題,如何把一產融入二產和三產。
03、不能停留在表面
現在,有關鄉村振興的文章鋪天蓋地,各地也興起了聲勢浩大的鄉村美化、綠化、亮化運動。不是說不好,好鋼用在刀刃上,有的僅停留在簡單的整體形象工程,卻并沒有抓住鄉村發展的本質。
現在的鄉村各類資源,如教育、衛生等公共產品過度向城市傾斜,同時也加速了鄉村的凋敝。
而我們發現的一個問題就是:對農村用地指標的審批,“嚴格”到令人不可思議的地步。不知道有多少富有創造力的民營企業被用地審批政策拖死、拖垮!
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,增加了土地財政收入,拉高了城市房價,最后買單的主體還是進城的農二代,這無疑又進一步吸干了農村資本。試想,一個鄉村如何不能發展二產、三產,會凋敝那也是必然。大多的田地荒廢的現象比比皆是。
04、關于鄉村的民意觀點
A:鄉村人才、勞動力和財富的流失是因為沒有文化自信?B:?沒有經濟的振興,鄉村就難以振興。C: 就那幾畝地,全年收入幾千塊,人才沒法不外流。D:資源整合,農村資產、資金、資源的整合,進行消費,生產上的共享來共贏。E:這里有文化的因素,比如,十一回老家,我問玉米種花生種,還有沒有可以自己留種的,說已經沒了,全是買。F:多個因素造成的,還得多管齊下來治理。不過,對于有一定資源的農村,可以實現點的突破。J:我覺得流失不是因為不自信,也不是因為城市有多好,而是城市有他們想要得到的東西,比如更多的就業機會,更優質的教育資源,體現自我價值的更大舞臺等。如果鄉村也能夠滿足,就不會有流失啦。I:鄉村衰敗的核心原因不在于文化,是經濟因素。反之,鄉村振興的關鍵因素在文化,這已經是被反復證明了的。H: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擋不住的,無論城鄉!城鄉單向流動到雙向流動再到相對均衡,這個過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,政策法規只能加速或減緩這個過程,奔向各自認為的美好生活的步伐停不下來。?